《HTTP/2基础教程》到手之后,用了两天时间把它粗略的看完了,大致知道了HTTP/2中的一些概念以及产生的背景,现在再重读一遍同时做一些笔记。此书适合作为自己的案头常备书,不时翻阅一下。
新技术的出现,我们不妨问几个问题:
1.它产生的背景是什么?
2.它解决了什么问题?
3.它的优势是什么?
4.它会带来什么引入成本或问题?
5.有类似解决方案吗?
本篇文章不会全部回答上面的问题,后续的文章会慢慢解答。
进化史:
1963年,提出“超文本”的概念,1965年首次出现在 Ted Nelson 的文章中,其含义:
大量的书面材料或图像材料以复杂的方式相互联系,因此不便在纸介质上呈现或展示。其中可能包含内容摘要,或者内容分布的脉络图以及各部分的内在联系;也可能包含审阅过其中内容的学者所添加的注释、补充或脚注。
1989年,HTTP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。Tim Berners-Lee采用了 Ted Nelson 的两个概念:超文本和超媒体。
1991年,HTTP/0.9确立,但是其相当简单,只有 GET 方法,没有首部。设计目的就是获取HTML(纯文本)。
1996年,HTTP/1.0规范通过,相较于0.9更新了大量内容:
- 首部
- 响应码
- 重定向
- 错误
- 条件请求
- 内容编码(压缩)
- 更多请求方法
......
虽有巨大飞跃但存在多个请求不能共用一个连接、缺少强制Host首部、缓存的选择简陋,依旧影响了Web可扩展的方式。
1999年,HTTP/1.1跟着也被确定,强制客户端提供Host首部,使得虚拟主机托管(一个IP上提供多个Web服务)成为可能。重用TCP连接,提高性能和效率。变更如下:
- 缓存相关首部的扩展
- OPTIONS方法
- Upgrade首部
- Range(范围)请求
- 压缩和传输编码
- 管道化
之后就没有再变化,也不再改进。但是Web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最早只有几千字节、包含资源只有个位数、主要基于文本的网页,如今发展为平均大小超过2MB、包含资源数平均为140的富媒体网站。同时用户对性能的期望也改变了,不能忍受龟速网站。
诞生背景:
从上面的进化史可以看出,HTTP/1.1已经不能适应Web时代的发展,Web的发展已经超过了起初创造者的想象。急需要一个能抗住越来越复杂Web应用的协议。也就是在2015年,HTTP/2成为正式协议:可以更好地适应复杂页面,同时又不牺牲速度、HTTP/2的应用不断增加、网管可以利用它花很少的成本来提高网站的感知性能。
HTTP/2被寄予的期望:
- 相比于使用TCP的HTTP/1.1,最终用户可感知的多数延迟都有能够量化的显著改善;
- 解决HTTP中的队头阻塞问题;
- 并行的实现机制不依赖与服务器建立多个连接,从而提升TCP连接的利用率,特别是在拥塞控制方面;
- 保留HTTP/1.1的语义,可以利用已有的文档资源,包括但不限于HTTP方法、状态码、URI和首部字段;
- 明确定义HTTP/2和HTTP/1.x交互的方法,特别是通过中介时的方法(双向);
- 明确指出它们可以被合理使用的新的扩展点和策略。
个人总结:
顺时代者昌,逆时代者亡。协议亦如此,人异乎?
跟多请关注公众号: